{SiteName}
发展历程
主要课程
相近专业
专业培养
专业分析
就业方向

国际公卫培训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的灵魂,也是良好医患关系的保障。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临床教育以及临床实践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本节课中,三位老师带我们深入探讨了医学人文的不同视角以及不同策略。

本次课程讲师介绍

01丨潘天舒教授

潘天舒教授首先为大家阐述了医学人文的基本概念,并且谈到了近年来国内医学人文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对医学人文有了清晰的认识。医学人文是文史哲、伦理、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健康科学和艺术等领域在研究风格、视角和路径等方面互相渗透、借鉴及应用的产物,对国内外医学教育和诊疗实践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如何认识“健康”为话题,潘天舒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医学人文的两大模式:生物医学(bio-medical)和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阐释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在民族医学语境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体系,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知也有所差异。

(社会医疗化语境中的“生老病死”)

在社会、医疗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认知也出现了从文化事件(生命周期)到疾症的转变,由此潘天舒教授提到了“社会医疗化”的概念。医学人文视角内的“社会医疗化”(themedicalizationofsociety)是指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医学制度和机构持久地对常规意义上“非医学”生活领域产生影响的过程,使得生命周期中的“生老病死”等文化事件(culturalevents)被赋予带有科学性的权威定义,被历史性地转型为必须进行诊疗和治愈的疾症、障碍和问题,处于常态中的身体被发现和诊断为一个个可以进行治疗的病例(病体)。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医疗化已经带来一系列未预结局,包括医疗机构的快速增长、医学院专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医药产业和健康保险业的蓬勃发展等。

(田野研究与医学人文)

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医学人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田野研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斯基所开创的参与式观察法,为田野研究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是指人类学者在田野实践过程中,深入他(她)所研究的特定社区的日常生活,最大程度地参与所研究对象的社会活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收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专门性的地方知识。

而在医学人文领域,疾症(disease)和病痛(illness)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特殊布局中的构建物,必须在特定社会关系组成的环境中理解和领悟其蕴含的丰富意义。所谓医学概念也是植根于文化和历史语境之中的“阐释模式”(ExplanatoryModels)。

(用于诱导病人解释自身疾病的8个问题)

在医学人文策略中,潘教授提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疾病解释模式和叙事医学。潘教授引用凯博文教授的八个问题为我们阐述了疾病解释模式的具体意义,通过与病人的对话了解其对疾病的切身感受,建立医患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更大程度帮助患者缓解病痛。而相似地,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让医疗职业人员能理解病人在生病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也表达医务人员提供医疗照护的经历,让他们理解在照看病人中自己经历了什么。运用叙事的知识可以让一个人通过想象和诠释参与到别人的故事中,从而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其核心是“共情”。

最后,教授总结道:面对疾患,医患需要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并肩战斗。

02丨丛亚丽教授

丛亚丽教授从语义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了“人文”及“医学人文”的含义,以真实案例和艺术作品为切入点,从实际角度谈论了自己对人文关怀的理解,突出地说明了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的作用,呼吁了医生多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人文”与“医学人文”)

丛亚丽教授认为,临床医学人文基于医学,但又不限于医学(basedonmedicine,butbeyondmedicine),情感的共鸣不只有同喜、温暖,更有悲悯,在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丛教授也鼓励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shanbj.com/lczykc/504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